欢迎您,朋友

253

主题

0

好友

1312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
   2012年3月24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首届紫砂高级研修班在宜兴市丁蜀镇紫砂工艺厂举行开班典礼,活动勾起了老一辈紫砂艺术家的诸多回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宜兴紫砂就与中央工艺美院(清华美院前身)进行合作交流,许多紫砂大师都参加过中央工艺美院的培训学习。如今,时光流转,宜兴紫砂再次与清华美院合作办班,再续前缘,似乎在冥冥之中注定了一份不解之缘。

  一、结缘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举。为了发展紫砂产业,当地政府把紫砂艺人组织起来恢复生产,至1951年紫砂生产开始稳定,并成立了和紫砂产销联合营业所。以后几年里,紫砂产品先后参加江苏省组织的物资交流大会,华东土特产展览会,并被中国美术家协会作为出国展品。

  1954年10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高庄来到宜兴,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定制一批高档紫砂茶具,品种有大型松鼠葡萄茶具、竹春茶具、合菱茶具、供春茶具、二节竹段茶具等,由紫砂艺人裴石民、吴云根、朱可心、施福生、范正根、邵六大、范祖德等七人进行制作,并建立紫砂生产小组。

  在宜期间,高庄与朱可心结为知交,在紫砂艺术创作上面多有交流。

  1955年1月,蜀山至前墅一带的紫砂行业实现合作化,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成立,任淦庭、王寅春、顾景舟、蒋蓉等人先后入社,并担任技术辅导。

  同年,高庄带领中央美院雕塑系的毕业生到生产合作社实习,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宜兴紫砂与中央美院的首次文化交流。通过朱可心介绍,高庄认识了当时的光货高手顾景舟,高庄对顾景舟紫砂创作早有耳闻,颇为赞誉;顾景舟对高庄的陶艺教学,颇为敬重。二人一见如故,并在日后成为挚友。

  在宜期间,高庄为顾景舟设计了一款紫砂提梁壶,顾景舟根据图纸比例进行创作。时隔一年,高庄再次来到宜兴,看到顾景舟制作的紫砂提梁,赞不绝口。顾景舟对茶壶造型不甚满意,每有空余时间便进行修改。谁知,这一改就是20余年,1978年夏秋之际,这把提梁壶终于定型,并正式命名为《提璧壶》,1992 年国家邮电部发行一套四枚的紫砂邮票,三枚均为古代传器,惟一一件现代作品就是这件《提璧壶》。

  自高庄来到宜兴以后,宜兴紫砂与中央美院以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关系逐渐密切起来。

  1958年4月,“大跃进”活动开始,紫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合新陶瓷厂与上袁、潜洛二十八家紫砂手工业户合并,建立紫砂工艺厂。当时,从业人员达到2067人,青年学徒300多人。

  为了进一步提高紫砂艺术创作水平。当年,徐秀棠被选送参加轻工业部与中央工艺美院合办的民间雕塑研究班,结业之后转入中央工艺美院“泥人张”工作室学习。一年之后,徐秀棠回到紫砂工艺厂,主攻紫砂雕塑,风格日渐明显,并开一代新风,成为现代紫砂雕塑第一人。

  1959年,轻工部和中央工艺美院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陶瓷培训班,高海庚被选送到中央工艺美院培训学习。一年后回厂,创新设计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许多新品得到了顾景舟的好评。同年,潘春芳被选送到中央工艺美院陶瓷系学习四年,毕业后回厂,后又考取中央工艺美院硕土研究生,后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

  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宜兴紫砂与中央工艺美院的一段前缘,通过培训教学提高紫砂艺人的理论水平,为宜兴紫砂的传承发展带来了新的气息,同时开启了宜兴紫砂文化之路的新篇章。

253

主题

0

好友

1312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
  二、初次联姻

  “文革”十年,共和国惨遭折腾,文化建设陷入低谷。但是宜兴紫砂却如暗流一般绵延发展。1975年,“文革”接近尾声,很多知识分子开始脱离劳改生活,回到课堂。

  这年8月,中国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受到宜兴陶瓷公司邀请,在丁蜀镇江苏省陶研所举办“全省陶瓷美术培训班”,为期11个月。这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第一次有组织、有规模地来到宜兴开门办学。

  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回忆,这次培训班主要面向全省招生,江苏周边地区安徽等陶瓷产区也有学员参加。其中在紫砂方面又有六名学员,由紫砂工艺一厂进行选送,选送标准必须是厂里的技术骨干。当时与汪寅仙一起参加培训的有徐汉棠、鲍志强、谭泉海、何道洪等。培训班分为陶瓷造型和陶瓷装饰两个专业班,代课老师有中央工艺美院教授张守智、杨永善、陈若菊、白雪石等。那时候实行脱产学习,大家吃住都在陶研所,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大家都很有激情。老师们无私奉献地教,学生们刻苦认真地学。在培训期间,老师们还带领学生到上海博物馆等参观学习。在培训班,学员们最大的感受就是艺术创作提高了不少。培训班结束以后,大家创作了一批紫砂新品。1978年由潘春芳主编出版了一本《紫砂陶器造型》,书中以图绘形式展示了诸多紫砂造型。

  如今,当年的学员们大多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虽然已是两鬓白发,但是创作激情犹在。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大家都颇有感触,包括张守智、杨永善等教授对这段经历都记忆尤深,对宜兴紫砂更是留下了很深的感情。

  正是由于这次开门办学,宜兴紫砂的造型创新迎来了一个繁荣的局面,一件件中央工艺美院教授参与设计、紫砂艺术家手工制作的经典作品呈现于世。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张守智和汪寅仙合作的《曲壶》,这件作品一经问世,便连续获得国家级大奖,并先后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中南海紫光阁收藏。

  自这次培训班以后,宜兴紫砂与中央工艺美院的关系愈加密切,交流也日益频繁。紫砂艺人多有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行学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也多次到宜兴进行文化交流。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为了国内集专业教学、创作设计、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于一体的高等艺术设计和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院成为了一代紫砂艺人的永恒记忆。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一批批紫砂艺人有更多的机会到清华美院学习深造,宜兴紫砂创作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紫砂从业人员达到2万余人,其中工艺美术员以上职称近3000人。

253

主题

0

好友

1312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
 三、十年约定

  2012年3月25日,宜兴紫砂与清华美院再次结缘。这一天清华美院首届紫砂高级研修班在宜兴丁蜀镇紫砂工艺厂正式开课,35名紫砂艺人成为了此次培训的第一批学员。

  这次培训班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更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后在宜兴第一次有规模、有计划的联合办学,旨在用十年的时间培养100名优秀紫砂创作人才。课程方面,开设造型基础、装饰基础、陶瓷鉴赏、创作实践、艺术导论等课程,张守智、陈若菊、杨永善等教授将再次来到宜兴进行授课。

  相比以往,此次师资力量更为雄厚,大部分教师都是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陶瓷大师评比专家库成员;艺术藏家首次参与,并设立奖学金,对在学习过程中成绩突出的学员进行奖励;办班周期更为长远。三年一期,每期30到35人。通过更为充足的时间来提高学员的设计创作水平,提升学员的综合能力。

  十年,一百位紫砂英才。这是一份契约,也是一个约定。我们相信,在教授们的悉心辅导下,在艺人们的尽心努力下,十年以后,梦想终将成真。

  我们期待着宜兴紫砂更加的传承有序、繁荣发展,期待着宜兴紫砂与清华学院的缘份永远不断,期待着宜兴紫砂绽放出更为灿烂的明天……
回顶部

【固定电话】

18915315735 宜兴
18261583292 上海
18101691839 西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