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2-4-27
- 最后登录
- 2017-7-28
- 阅读权限
- 150
- 积分
- 1312
- 精华
- 0
- 帖子
- 312
|
2012年3月24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首届紫砂高级研修班在宜兴市丁蜀镇紫砂工艺厂举行开班典礼,活动勾起了老一辈紫砂艺术家的诸多回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宜兴紫砂就与中央工艺美院(清华美院前身)进行合作交流,许多紫砂大师都参加过中央工艺美院的培训学习。如今,时光流转,宜兴紫砂再次与清华美院合作办班,再续前缘,似乎在冥冥之中注定了一份不解之缘。
一、结缘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举。为了发展紫砂产业,当地政府把紫砂艺人组织起来恢复生产,至1951年紫砂生产开始稳定,并成立了和紫砂产销联合营业所。以后几年里,紫砂产品先后参加江苏省组织的物资交流大会,华东土特产展览会,并被中国美术家协会作为出国展品。
1954年10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高庄来到宜兴,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定制一批高档紫砂茶具,品种有大型松鼠葡萄茶具、竹春茶具、合菱茶具、供春茶具、二节竹段茶具等,由紫砂艺人裴石民、吴云根、朱可心、施福生、范正根、邵六大、范祖德等七人进行制作,并建立紫砂生产小组。
在宜期间,高庄与朱可心结为知交,在紫砂艺术创作上面多有交流。
1955年1月,蜀山至前墅一带的紫砂行业实现合作化,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成立,任淦庭、王寅春、顾景舟、蒋蓉等人先后入社,并担任技术辅导。
同年,高庄带领中央美院雕塑系的毕业生到生产合作社实习,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宜兴紫砂与中央美院的首次文化交流。通过朱可心介绍,高庄认识了当时的光货高手顾景舟,高庄对顾景舟紫砂创作早有耳闻,颇为赞誉;顾景舟对高庄的陶艺教学,颇为敬重。二人一见如故,并在日后成为挚友。
在宜期间,高庄为顾景舟设计了一款紫砂提梁壶,顾景舟根据图纸比例进行创作。时隔一年,高庄再次来到宜兴,看到顾景舟制作的紫砂提梁,赞不绝口。顾景舟对茶壶造型不甚满意,每有空余时间便进行修改。谁知,这一改就是20余年,1978年夏秋之际,这把提梁壶终于定型,并正式命名为《提璧壶》,1992 年国家邮电部发行一套四枚的紫砂邮票,三枚均为古代传器,惟一一件现代作品就是这件《提璧壶》。
自高庄来到宜兴以后,宜兴紫砂与中央美院以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关系逐渐密切起来。
1958年4月,“大跃进”活动开始,紫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合新陶瓷厂与上袁、潜洛二十八家紫砂手工业户合并,建立紫砂工艺厂。当时,从业人员达到2067人,青年学徒300多人。
为了进一步提高紫砂艺术创作水平。当年,徐秀棠被选送参加轻工业部与中央工艺美院合办的民间雕塑研究班,结业之后转入中央工艺美院“泥人张”工作室学习。一年之后,徐秀棠回到紫砂工艺厂,主攻紫砂雕塑,风格日渐明显,并开一代新风,成为现代紫砂雕塑第一人。
1959年,轻工部和中央工艺美院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陶瓷培训班,高海庚被选送到中央工艺美院培训学习。一年后回厂,创新设计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许多新品得到了顾景舟的好评。同年,潘春芳被选送到中央工艺美院陶瓷系学习四年,毕业后回厂,后又考取中央工艺美院硕土研究生,后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
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宜兴紫砂与中央工艺美院的一段前缘,通过培训教学提高紫砂艺人的理论水平,为宜兴紫砂的传承发展带来了新的气息,同时开启了宜兴紫砂文化之路的新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