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朋友

253

主题

0

好友

1312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
    宜兴既有“陶的古都”之称,亦有“竹的海洋”之说。太华、省庄、茗岭山区有无边无际的竹海森林,品种有毛竹、刚竹、淡竹、圆竹、黄枯竹等等。宜兴城乡居民家中亦喜用竹器所制成的竹海茶具、竹床、竹椅、竹篮、竹席、竹箩等,也许前人认为种花不如种竹“修竹虚心万年绿”之缘故,形成陶都竹乡人们日常生活与竹有着密切的关联。竹的题材被广泛引用于紫砂茗壶的创作,这亦就不足为奇了。

陈仲美 束竹柴圆壶

    竹型茶壶的造型形式主要有二类。一类是比较写实的手法,用数节竹竿组成壶体,再装上竹枝形的嘴把,在壶体及壶盖上点缀几片竹叶,使人感到非常自然贴切;另一类是在几何形的壶体上,使用其装饰手段,以竹为题材进行装饰,或塑、或贴、或堆、或画、或描、或彩绘塑结合,体现竹型茗壶的形态。这两类造型形式自然大方,布局一体,触觉舒适,把玩实用,塑造了竹型茗壶形制款式的独特体系和风格。紫砂艺人制作竹型茗壶有一套独有的工艺手法,几乎全靠手工捏制。比如壶嘴壶钮,制作时先用陶坭挽成一圆条形,再弯曲成合适的形状,稍干后再做出竹节、芽苞、水槽等。至于小竹枝及竹叶装饰,则是在成型时直接堆贴上去的,因此胥出自然,生动飘逸。

    在宜兴紫砂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中,都有以竹为题材的紫砂作品出现。清乾隆年吴骞著《阳羡名陶录》中即有《竹节壶》的记载,谓:“竹节之清,清贞莫比”。虽不见真迹原状,却见于文字记载。竹型茗壶现存传器中最早面世的为香港茶具文物馆收藏的陈仲美款《束竹柴圆壶》。此壶壶底刻款二行揩书“万历癸丑陈仲美作”(万历癸丑即为 1613 年),造型为仿自然形的一束竹柴,形制以年久风残的竹柴抱成一团,参差错落,自然有状,形态各异,粗细有别。竹节物状无一相同,壶体腰间用竹篾状绞缠成束。壶嘴由壶身的竹枝自然胥伸,把手亦拗枝制成。壶钮从竹节丛中突兀中央显现,于平实中见优雅,器形象真而悦目。材质取紫砂团泥,呈米黄色,砂质隐现。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称陈仲美作品为“神品”,《束竹柴圆壶》可见一斑。

    清乾隆年面世的《双竹提梁壶》为竹型茗壶的传统经典之作。作者为陈荫千,壶艺出众,风格高雅,从面世品中可见壶艺家的精湛技艺和深厚功力。《双竹提梁壶》以竹为题材,壶身为竹段状,凝重端庄,朴实无华,腹部堆塑竹枝纹一圈束腰,细部造型自然生动。肩部以壶生变,夸张得法。壶流擅塑成三节竹枝,挺劲柔韧。盖钮和提梁成双竹相纹状,虚空间强,空间与实体的变化恰倒好处。构思别出心裁,不失为清早期竹型茗壶的精品佳作。处于同时期的清初作品《玲珑八竹壶》,由八个筒形竹节镶接组成。筒形竹节等分匀衡,安排合理,周身镂雕竹之竹叶,玲珑剔透。壶盖处理如同壶身,亦为镂空雕塑竹叶,使壶体壶盖均衡协调。曲流、耳状把、桥竹枝钮,均取竹节状,棱角分明,造型奇特,手工泥塑技艺技法难度颇高。胎质精细、色泽红润,可谓巧工、巧形、巧色于一体。《双竹提梁壶》现藏南京博物院。《玲珑八竹壶》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

邵大亨 八卦龙头一捆竹

    清中期影响最大最擅长制作竹型茶壶的名手为杨凤年。现藏宜兴陶瓷博物馆、被后人称之为“杨氏竹段”的《竹段壶》,因其竹型茗壶造型独特,手法细腻,工艺精湛,而成为竹型茗壶的经典之作。《竹段壶》取材紫砂清水泥材质,紫润可爱、砂质细密,呈暗红泛紫色。壶身由几节抽象体竹节化作一段毛竹,壶身夸张变化,造型简练大方,处理上疏下密,符合自然规律。壶流三弯圆润,扭曲多姿,攀枝竹叶自然过渡。壶把寓方寓圆、粗细得当。壶钮由春笋嫩枝作饰,笋痣清晰可辨,逼真自然,宛若天成。壶底钤阳文籇书“杨氏”圆形小印,为名手杨凤年之代表佳作。差不多同时期的制壶名手邵大亨,以《八卦龙头一捆竹》的形制开创了紫砂竹型茗壶与易学哲理巧妙结合的新风。作品以六十四根细竹围束成形,腰间束带以圆竹装饰,壶底四周由腹部伸出的八根竹子做足。壶盖微凸伏義八卦方位图,盖钮为太极图式,壶流饰以飞龙形象。制技精美,含意深邃,严谨对称,均匀协调,构思巧妙,自然贴切而为后人赞叹。

范大生 竹鼓壶

    民国时期,紫砂竹型茗壶名品名作不断涌现。制壶名手范大生的《四方隐角竹鼎》,以饱满圆湛的结构,底肩口盖呈塔叠砌的形制,自下而上贯通的线条,方中带圆的变化,浑成一体的气韵,刚劲有力的竹节处理,使壶成为民国初年的佳作。制壶好手冯桂林创制的《四方竹段》和《五竹壶》,形制以竹变异演化,呈高风亮节之态,寄寓圆于方之势,竹姿奇特,竹韵自然,竹叶飘逸,竹体清秀,古朴韵致,骨肉停匀,得体圆顺,稳重大方,一直成为紫砂竹型茗壶之上品。


冯桂林 五竹壶

    紫砂花货塑器大师巨匠朱可心,在民国期间一直以竹型茗壶好手的声誉名满壶界。无论是《竹节壶》、《竹段壶》、《上圆竹节壶》、《笑樱竹节壶》、《竹节提梁壶》、《圆竹段壶》、《圆松竹梅壶》等等,凡涉及到竹的题材形制,均悉心钻研,巧妙构思,用竹来寄寓高尚的情操,用竹来表达坚贞气节,将竹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亦用竹来修身养性,寄情于茗壶之中。朱可心对竹的偏爱,使紫砂竹型茗壶的创作有了深厚的土壤和根基。朱可心所制竹型茗壶,取材自然细腻,色泽红中泛紫,色润可亲。竹节挺秀刚劲,顺畅自然。竹枝竹叶点饰得当,疏密有致,布局合理,恰倒好处。壶体以夸张手法提炼竹之生态形象,简练大度,绝不繁琐。竹叶清薄,光润而玉气,便于手感摩挲。塑形曲之有致,劲道十足,致变异扭曲于自然之间。布局适匀,功夫老到,爽朗而清丽,简洁而明快。以竹造型,虽角度各异,却风格统一,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壶以简为贵,但简中见情趣,形简而意不简,“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壶钮呈扭曲拱形,随手捏制,随意而不刻意。壶嘴呈“之”字形三弯式,额平而恭。把呈曲变耳状形,角度变异,姿态不一,颇具动感。此乃朱可心竹型茗壶壶体、壶身、壶嘴、壶钮、壶把特有之风格。加上竹节、竹枝、竹杆、竹叶的处理特点,可谓是首屈一指,无人可比拟。朱可心从古代画谱“高松竹谱”中领悟画理布局,以书画家论述中体会塑竹之妙,从紫砂陶花货塑器茗壶制作中品味最佳结构,并施以拈泥贴饰的技巧。所制竹型茗壶款色多种多样,变化无穷,姿态不一,丰富多彩。对紫砂竹器茗壶的发展创新起了开拓性的历史贡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辈艺人,可谓一代宗师,影响巨大,十分深远。

汪寅仙 斑竹提梁壶

    当代壶艺大师汪寅仙,乃是制作竹型茗壶器具的佼佼者之一。汪寅仙的《斑竹提梁壶》、《古簧幽罄壶》、《蝉衣斑竹提梁壶》堪称竹型茗壶中的创新名作。其《蝉衣斑竹提梁壶》以一段秀丽的斑竹为壶身,凝重端庄,浑朴雅致。饰数处斑纹,与残竹自然纹相呼应,以简托繁,自然生动。局部蛀斑和裂痕是生活中的残缺美,显示出手捏手塑的工艺特性。壶流似竹枝丛生,顺胥延伸,刚劲有力。壶盖竹叶秀丽,飘逸洒脱。壶钮为支竹小段上栖息的一只高飞远走而遗存的知了壳,俗名蝉衣,十分醒目,引人入胜,起到画龙点睛之神笔。壶把竹枝遒劲刚健、劲道十足、凌空飞渡、攀出自然、气势挺拔、节节高升。寓情寓理,寓丰富哲理,生动而富有灵性。该壶造型新颖别致,构思巧妙奇特,寓意深邃,立意鲜明,创意明了,工艺精湛,在竹型茗壶中耀眼夺目,独树一帜。
回顶部

【固定电话】

18915315735 宜兴
18261583292 上海
18101691839 西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