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2-4-27
- 最后登录
- 2017-7-28
- 阅读权限
- 150
- 积分
- 1312
- 精华
- 0
- 帖子
- 312
 
|
明末清初出土面世的紫砂茗壶“一手壶”中,最常见的形制为《文旦》、《龙蛋》、《柿圆》、《圆珠》、《橄榄》、《执壶》等等款式。容量大多在 200cc 至 300cc 之间,既不同于紫砂早期的大壶器皿(容量在 300cc 以上),亦不同于后来出现的小壶器皿(容量在 200cc 之内)。茗壶所采用的材质,一般只有两种,一种是紫泥,一种是红泥。泥质粗雅,紫泥或红泥中配置浅黄色的颗粒,颗粒显现,自然匀称,精光内蕴,粗而不糙。这种选料制器,反映出紫砂特有的肌理效果。茗壶造型简练圆浑,较大壶精致,端庄古朴,粗犷凝重。这种朴致、风雅的紫砂“一手壶”,正是当年士大夫阶层自酌自饮和清赏的珍玩,被品茗人士称之谓“神品”。
清代以后,出现了专门制作紫砂“一手壶”的名工巧匠,亦出现了专门嗜好“一手壶”而来宜兴订置“一手壶”而成名的玩壶家。这就是清嘉庆道光年间的邵二泉和潘仕成。邵二泉,字友兰,清嘉庆道光年间人,制壶名手,善制“一手壶”,所制“一手壶”均工镌壶茗,擅正草隶籇。所制“一手壶”的形制有《圆珠》、《美人肩》、《平盖莲子》、《半瓢》、《合欢》、《合盘》、《扁圆》等式,材质泥色有呈紫褐色、紫红色、浅红色、蟹壳青色,砂质隐现,容量一般在 250cc 左右,大的不超过 300cc ,小的不低于 200cc ,简练质朴,古雅秀美,珠圆玉润,清醇素淡。再加上壶铭工整,布局合理,切茶切壶,佳题妙句,令品赏者玩味无穷。所以,邵二泉的“一手壶”历来为品赏茗壶玩家所重。只是邵二泉历来清淡名利,所用印款为“友兰秘制”,自命清高,超脱凡尘,紫砂“一手壶”制得虽好,却历来流时尚于民间,不见书籍记载,历来只为民间流传的制壶高手。潘仕成字德畲,清道光广东番禺人。先世以盐贾起家,累官至两广盐运使。由于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到宜兴订制茗壶。在品茗实践中,潘氏特别嗜爱紫砂“一手壶”,小至 200cc 容量,大至 300cc 容量,还亲自挑选壶样,画图设计,将潘氏风格的茗壶定式定款,并习惯于将印款落于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籇字“潘”印。由于潘氏所订制定样的紫砂“一手壶”品茗把玩恰到好处,远播海内,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称之为“潘壶”。潘壶形制为“掇球”与“仿鼓”的变异修整,高式形状取其“掇球”之形,胎为紫红色底槽清材质,细润如玉。置脚加颈虚盖部稍平,盖板线与口吻合,珠圆钮有的脚,结构分明。一弯嘴纯圆如玉,出水成线,缀茗尚雅。流线顺畅自然,骨玉停匀。矮式形状取其“仿鼓”之形,扁圆壶身,高足高额,扁腹圆浑,上下匀称,嘴把自然衔接,浑然一体,整体融切,端庄浑厚。壶体曲线张弛有力,整器如碧玉之完美。制作工手、泥色俱佳,历来为嗜茶人士所珍爱。潘壶之所以能成为书斋雅供,主要是紫砂“一手壶”的妙用,使文人雅士名流一边品茗,一边把玩,一边书写文章、吟诗作画,欣赏评论,成为一时风尚。但传世品鱼龙混杂。民国期间就有人专访其品,型制亦逐随时尚小于 200cc 容积,这是需要用心辨别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