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2-4-27
- 最后登录
- 2017-7-28
- 阅读权限
- 150
- 积分
- 1312
- 精华
- 0
- 帖子
- 312
 
|
张明强的紫砂壶,造型古典,线面毫不拘谨,所谓功在壶外,每一处用意都是经典的发扬光大,线与面的结合恰到好处,看似平常,却一般紫砂工匠很难做到,我很欣赏他做的一把“四方传炉”壶,这是一把很传统的造型,最早应该是清末民初俞国良的造型,后来他的弟子李宝珍也做过,曾在国际上的艺术博览会上多次得奖,其实,这是一把仿照商代青铜炉的造型,也有人说是仿明代宣德炉的形制,应该说,两种观点都没有错,商代的青铜炉是大型祭祀仪式用的,体型硕大,是天圆地方的寓意,宗教色彩很浓,明代的宣德炉开始就是庙堂用具,后来发展到文房用具,就更显得艺术化,宣德炉早在明代中期就失传了,大量的铸造是在明末清初。“传炉”之意就是传统的宣德炉造型,有人把这个壶名与科举联繫在一起,古代考试科举有“传鲈”一职,寓意仕途得意,万世吉祥。
张先生採用纯正的民国紫砂绿泥製作了这把壶,一是从表面上看,机理似有青铜的特质,二是在前人造型的基础上,把原来夸张的炉身稍加收敛,使其造型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流动的线条,挺拔的身躯更显得秀丽,在紫砂壶的传统造型中,紫砂艺人都一致认为“四方传炉”壶是最难掌握的,每一个抛物面,每一条抛物曲线,都张扬了作者的严谨与功力,显示出一种厚而不觉雍,轻而不觉浮的神彩,这样的作品,如果没有30年的成型功夫,要达到此壶尽善尽美的造型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市场上也就看不到几个紫砂艺术大师会去做这壶型,要想超越前人,这壶型的难度很大。
张明强从事紫砂30多年,但一直是一种业馀爱好而孜孜不倦,在工作之馀,他博览群书,文学修养尤其突出,他经常在报刊上发表紫砂歷史与紫砂工艺方面的文章,他的艺术鉴赏能力也十分惊人,尤其在古代书画的鉴定上小有名气,他也收藏字画,他对陶瓷艺术的研究很深入,他曾说过,紫砂是一门综合艺术,没有强大的艺术修养,没有厚重的文学基础很难做好壶,也许,一生能创作出一把或两把紫砂壶,但形成不了自己的风格,许多人做了一生的紫砂壶,终究都是为别人打工,成不了自己的门户,说的就是那些紫砂匠人,从紫砂匠人到紫砂艺术家,其实只有一步之遥,可就是这一步,99%的人无法跨越。
听张兄说,紫砂艺术的基础在原料上,一个做壶的人,一定要对紫砂原料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发现,好的紫砂原料都有特色,有特色的原料才能製作出具有特色的紫砂壶,从矿原到成泥需要一个相当长的物理和化学过程,紫砂原料的拼配是一种技术,但更多的是一种艺术,紫砂原料讲究纯正,但并不排斥现代技术的运用,不过,张兄还是坚守传统的手工製作原料的方法,选择风化时间长的矿料,亲自拼配,亲自碾磨,再经过长时间的陈腐才会拿出来做壶,他说,这样的紫砂泥,做出来的壶,才有自己的文人气质,才具有紫砂造物精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宜兴紫砂壶。
宜兴紫砂原料矿井已经被封了好多年了,好的矿料已经越来越少,许多工艺师藏有几十年以前的矿料,张兄说:这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紫砂艺人才会珍惜,不过,现在许多人在寻找宜兴黄龙山以外的矿原,这些原料大都拿来做一些紫砂盆景花盆,也有少数人掺入做紫砂壶的,虽然这些壶也称紫砂壶,但离纯正的紫砂已经比较远了,那些市场上叫卖的廉价紫砂壶大概都是这种并不纯正的东西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