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2-4-27
- 最后登录
- 2017-7-28
- 阅读权限
- 150
- 积分
- 1312
- 精华
- 0
- 帖子
- 312
|
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讨所、无锡市博物馆、宜兴陶瓷博物馆等组成的联合考古队2005年下半年起对宜兴丁蜀区域古窑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查询。考古队领队杭涛近来表明,这次考古查询有望处理当前颇有争议的紫砂来源疑问。
紫砂是陶的一个特别品种,盛产于宜兴丁蜀镇一带。在丁蜀镇蜀山西南片300米左右范围内,考古人员要点开掘了一个抛弃物堆积层和一座清朝中期停烧的古窑址,从中收集到了很多从明末清初到民国等不一样时期的紫砂残片。这次开掘新发现了许多紫砂款识,款识类型多样,有堂斋款、人名款、店号款、诗联款、年号款、花款、器名款、伪托款等。前期地层中的款识以刻款为主,晚期地层中的款识多为印章款。
因为缺少足够依据,紫砂的来源一向颇受争议。依据文献记载以及传世什物,考古界通常以为紫砂始于明代。1976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丁蜀镇羊角山施工时,发现了一座古窑址,依据窑址堆积层中发现的北宋时期的乱砖以及很多前期紫砂残片,考古人员揣度紫砂应始于北宋。但这一结论在学术界颇有争议。杭涛以为,仅凭北宋时期的乱砖就揣度紫砂始于北宋不太科学,并且在宋元时期的墓葬中没有发现过与羊角山窑址发现的紫砂器附近的陶器。
“从这次考古开掘来看,能够开始判定紫砂被有目的地运用应始于明中晚期。”杭涛表明,明前期墓葬中从没呈现过紫砂器,最早一件是南京市博物馆在明代宦官吴经墓中出土的一把嘉靖年间的提梁壶。这次考古开掘在抛弃堆积层的最基层发现了有些紫砂陶片,其间壶嘴的形制和“铆接”制法、高领带鋬罐的口沿形制等与江苏金坛明代并内出土的明晚期的紫砂壶、罐外型上根本共同,由此能够揣度这些应是明代紫砂。这也为往后进一步考古开掘供给了方向,为处理紫砂来源疑问供给了实证。
在议论纷纷的有关紫砂壶来源的故事中,惟有它具有切当无疑的陈旧身份——南京中华门外油坊桥明代司礼宦官吴经墓中出土。吴经墓葬年份为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因此这把壶是中国当前有编年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壶。
明代是宦官擅权的朝代,而陪葬之物通常又是死者生前最宝爱的东西,这把随葬提梁壶就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一般之物。明时的茶饮办法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大致从1531年到1595年,完成了从煎煮到沏泡的进程。明代画家王问有—副《煮茶图》,上面煮茶用的壶与吴经墓出土的茶壶形制十分相像,王问正是嘉靖年间的进士。这把出土壶的泥色不行纯洁,不是严厉意义上的紫砂泥,其技术特征是,用泥片附合虚砣,上下两半镶接成型,腹部呈现节腠;嘴、把均用接榫法制造,壶身沾有缸坛油泪。
中国最早一本有关紫砂陶的作品《阳羡茗壶系》,在叙说紫砂壶的原始特征时有如下文字:“金沙寺僧……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腹半尚现节腠”,“故前此茗壶,难免沾缸坛油泪。”出土什物印证了典籍记叙。
淘壶人以为,吴经墓出土的这把提梁壶是草创时期的紫砂壶;从明代王问的《煮茶图》中得到证明,它是用作煮茶而不是沏泡茶的。也正因为是最早的紫砂器,因此它是具有文物研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紫砂珍品。 |
|